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学制分为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习制度,教学方式分为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培养对象分为初中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专业能力的养成。教学计划以模块课程为单元,将某一职业分别列出若干单项能力,以单项能力作为模式块单元进行培训,以不同的模块组合适应不同要求的培训计划,模块课程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按从业要求把各单项技能,分别作为课程模块,编制学习单元。根据相关职业的各项能力和培训模块的要求编制若干“学习单元”,组合成教学资料库。每项课程模块有一个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的“学习包”。
二、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项目。项目开发分小型课程实验项目、工业项目、科研项目、专科培训等,成立专业科技中心,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人才的培养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个性评价的机制,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手段等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教学过程能力培养模式
(1) 单项实习
单项实习主要进行文字录入技能训练,熟练必备的电脑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方法,学会网络构建、维护与布线,掌握网页制作与软件开发基本方法,要求达到相当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的中级水平。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选择专业对口的电脑公司、企事业单位、大中型网站、软件开发厂商等单位作为基地。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
(3)项目开发 (含大型作业)
项目开发是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本专业根据课程设置,可安排文字录入与排版、网页制作、网络构建与维护、网络布线、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课程进行项目开发和课程设计。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结合学校及学生选定的专门化方向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强化实践训练或毕业顶岗实习等综合训练,以提高学生就业上岗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订单式专项能力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IT行业认证培训等建立校企合作组织网络,建立较为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先后与南通力兰电脑公司、新盛泰电脑公司、苏州华硕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签订协议,同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采用“2+2”订单培养模式,向中关村软件企业输送人才,共同培养软件编制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软件人才培养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合理进行课程置换,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教学改革,为我省软件产业优先发展、加速发展培养培训高素质的实用软件技术人才,更好地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岗位能力培养模式
学校在不断建设与发展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的同时,计算机专业科积极开拓市场,依托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教结合的生产基地,先后与MLC认证中心、力兰电脑公司、宝隆电脑城、天日电脑公司、中威电脑公司、科技进修学院、科技情报所、伟达电脑公司、文峰电脑公司、ATA认证中心、北大青鸟认证中心等单位合作,在教学一定时段后把学生送到实践基地锻炼,进行生产岗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岗位能力。
六、以社会服务促专业能力提高的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了计算机专业服务部,为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近几年,处计算机专业服务部先后为南通电信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为江苏移动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到南通部分知名企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与实践。社会服务不仅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丰富了实践技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技术推广中炼技能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作为产教结合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承担一些技术研制与项目开发。计算机专业科开发了江苏省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考试软件,为南通市教育局建构职教网站,为社会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在技术推广中,教师以师傅带陡弟的方式,成立师生技术工作室,进行生产项目开发。技术推广促进了专业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也为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