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

教育科研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者:  时间:2009-02-03 16:52:00  浏览: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急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同时,信息技术又为各类产业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借网络技术提高竞争力、凭数字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类产业竭力追求和实践的目标。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全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并通过集成实现企业数字化,实现客户、企业和供应商的无缝集成,实现人、技术、经营目标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实现企业不同产品线的均衡发展。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的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

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极不相称的是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仍固守传统的模式。其主要表现,一是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过于狭窄,教学内容滞后;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试教育烙印很深,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三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使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调整,主要培养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操作与管理、一般性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及管理维护的初中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计算机专业应充分利用弹性学习制度的灵活性、开放性,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包括“能力本位”、“宽基础活模块”以及“通用基础平台”等在内的课程模式改革。在“学”重于“教”的教学模式中,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就业岗位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创业能力,使教学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

二、弹性学习制度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弹性学习制度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主要从教学目标适合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学制改革、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环境的改革等方面进行。

1、建立灵活的学制

        教育部教职成[2000]1《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要求进一步改革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放宽入学条件,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结合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性与可调性,学生学习过程的弹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灵活学制可实行“2.50.5”、“21”、“22”等多样化的学制。允许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课程难度,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和年限修满学分取得毕业资格。

2、按教学内容形成学习阶段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现实的不适应性,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进行新的研究和设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将学习进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中心学习内容,并使各学习阶段弹性链接且学习内容相互兼容。如第一个阶段,以文化基础课程为学习中心,提供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选学的文化素养课程,起到一个帮助学生具备起码水平的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作用;第二个阶段,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学习中心,实行学科交叉渗透,建立起"宽口径、大专业"的结构模式,提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选学的拓宽专业领域的专业课程,而文化基础课程在此时段中仅以选学的形式出现,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来选择课程以拓展自己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让部分学生通过选修来弥补第一阶段中学习的不足,以达到文化基础课程的最低要求;第三个阶段,以专门的技术课程为学习中心,主要开设就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级等。让学生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

3、建构集群式课程体系

        细化学分制实施方案和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建构紧贴职业岗位要求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集群式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努力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加强学生职业群共同基础能力和继续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岗能力、转岗能力和跨职业的潜能。要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计划富有弹性。课程和教材开发遵循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规律和降低起点、注重基础、反映前沿、交叉综合原则,采用从专业课到专业基础课最终到文化基础课的逆向建设策略。

2)课程设置的柔性化。就是使课程结构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能满足针对性、应用性,尽可能解决好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矛盾。对于学校,可以做到宽口径、多方向,在专业教学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选择开设课程模块,并可及时调整课程模块,组成新的模块,最大限度地适应和解决好社会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3)课程内容体现综合化和四新要求,要求上以“实用”、“够用”为度。

4)课程形式实行模块化组合,适应同一专业不同专门化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

5)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专业教材开发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形成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项目课程教材)。开发案例教学项目,根据工作实践中真实任务设计所形成的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 ,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调整主要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文化基础课程结构,编写充分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功能的校本教材。

4、改革技能教学模式

        将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单项能力,以单项能力作为模块单元进行培训,以不同的模块组合适应不同要求的培训计划,模块课程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根据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把各单项技能和相关课程模块编制成学习单元。将“学习单元”建构成教学资料库。每项课程模块有一个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的“学习包”。每个“学习包”中都包括:A、准确、明白的学习目标说明。B、详细的学习步骤,每一步骤包含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料。C、需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D、与本模块相应的“学习单元”。E、与学习目标相应的评价要求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三种技能教学模式。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环节,专业教学前期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边讲授理论知识,边安排一定量的技能教学课时,通过技能训练,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理论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着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阶段集中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技能。

2)项目实习式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项目。项目开发分小型课程实验项目、工业项目、科研项目、专科培训等,成立专业科技中心,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人才的培养要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营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项目实习式教学中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手段等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强实践教学和技术训练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

3)产教结合式教学模式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企业级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通过建立教师研发科技中心,让学生实践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项目合作,让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培养专业应用技能,通过产学结合,让学生培养就业与创业能力。

5、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案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需要,加大设备投资力度,重点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计算机应用实训中心,设置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实验室、常用工具软件实验室、程序设计实验室、网页制作实验室、中小型网站管理与维护实验室、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实习室、图形图像处理实习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室、电子商务实习室等专项实验室。建立电子阅览室、电化教育中心、电缆电视系统等电化教育实验室,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6、优化学习环境

        建设数字校园,推进信息工程,在网络资源日渐丰富及宽带网技术普及的条件下,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它的应用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网络化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对由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新的认识。建构学习环境,拓展教育时空,体现着学校办学的理念,影响着学习过程的形式。计算机专业学习环境的建构目标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学习环境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中有足够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类认知工具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学校为学生创设在一定的范围内交互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及参与程度的学习模式;二是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撑下进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以英特网、校园网、网络教室为主要方式构建数字化学习所需的网络硬件平台。同时,还包括数字化学习所需的相关学习软件。这些软件包括通用的网络软件,例如浏览器、电子邮件收发软件、上传下载软件,以及针对学科内容由专业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学科教辅软件,这些构成了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三是学校要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根据需要使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以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和劳动力市场对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设规范的数字校园,建构数字学习环境,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弹性学习制度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课堂听课方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的学习,是一种实践创造的学习,在网络环境的支撑下,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还要体现在这个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检索、筛选、分析、整合等资源利用的能力上。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资源利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和社会生存之需。

        另外可推行绿卡学习制度,开展特长教学。结合专业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特长且有相当自学能力的学生采取绿卡学习制度,让专业老师带几名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采取弹性化学分制和多样考核评价,培养专长生和特长生。甚至于让学生在学习前先到生产岗位锻炼,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再学习时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增强。

7、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个性评价的机制,让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模式采用以下三种:一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二是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三是行业认证和学校考评相结合。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宁大道8号 邮编:226011 电话:0513-85559500

版权所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